1981年4月14日 鄧小平在會見日中友好議員聯盟訪華團時,談到中國的發展目標說:中國的情況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好起來了,把思想路線、政治路線、組織路線都確立起來了,正在堅定不移地奔向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。講到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概念,就是在本世紀末我們肯定不能達到日本、歐洲、美國和第三世界中有些發達國家的水平。一九七九年我跟大平首相說到,在本世紀末,我們只能達到一個小康社會,日子可以過。經過我們的努力,...
1943年4月13日 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,討論由他起草的《中央關于繼續開展整風運動的指示(草案)》第一號、第二號(關于領導方法)、第三號(關于克服自由主義)。毛澤東指出:黨內與黨外的自由主義是有區別的,在國民黨統治區域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是進步的。思想自由與自由主義應有區別,黨內有思想自由,但不能有自由主義。立場上的堅定性與策略上的靈活性要有區別。黨內斗爭也應有策略,過去反張國燾錯誤的斗...
1939年4月12日 毛澤東出席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,會議聽取劉少奇關于華中工作的報告。發言指出:六中全會決議發展華中的方針是正確的,現有兩萬黨員,將近兩萬軍隊,這是大的成績,比華北的發展更大?,F在敵人準備大舉進攻華北,派大臣及大將到華北部署大的進攻,將來趨勢我們經濟將更困難,部隊也將縮小,地區也將縮小?,F在全國共產黨與游擊戰爭的主要發展方向是華中。
1944年4月11日 譚政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作《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》報告。這篇報告是在毛澤東的提議與主持下由譚政起草的。當時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正在從政治工作的方向、制度、作風對部隊進行全面的檢查。初稿寫出后,毛澤東作了修改,加寫三千字左右,主要闡述共產黨的軍隊與其他軍隊的原則區別,指出:中國共產黨從它參加與領導中國民族民主革命以來,從它參加與領導為這個民族民主革命而戰的革命軍隊以來,就創...
1923年4月10日 毛澤東在《新時代》創刊號發表《外力、軍閥與革命》一文。文章指出:現在國內存在三派勢力:革命的民主派,非革命的民主派,反動的軍閥派。今后中國政治的形勢將成為以下情況:一方是最急進的共產派和緩進的研究系、知識派、商人派(非革命的民主派),為了推倒共同敵人與國民黨合作,成功一個大的民主派;一方就是反動的軍閥派。中國政治的結局是民主派戰勝軍閥派,但目前及最近之將來一個期內,中國必仍然是...
1936年4月9日 毛澤東、彭德懷致電張聞天。電報指出:目前不應發布討蔣令,而應發布告人民書與通電。在此時機發討蔣令,策略上把我們自己最高的政治旗幟弄模糊了。我們的旗幟是討日令,在停止內戰旗幟下實行一致抗日,在討日令旗幟下實行討蔣,這是最便利于實行國內戰爭與實行討蔣的政治旗幟,中心口號在停止內戰。在這口號之外,同時發布主張內戰的討蔣令,在今天是不適當的。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大題目下,號召全國人民...
1948年4月8日 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致洛陽前線指揮部電。電報指出:關于城市政策,應注意下列各點。(一)極謹慎地清理國民黨統治機構,只逮捕其中主要反動分子,不要牽連太廣。(二)對于官僚資本要有明確界限,不要將國民黨人經營的工商業都叫作官僚資本而加以沒收。對于那些查明確實是由國民黨中央政府、省政府、縣市政府經營的,即完全官辦的工商業,應該確定歸民主政府接管營業的原則。對于小官僚和地主所辦的工商業,則不...
1944年4月7日、8日 任弼時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作題為《去年邊區財經工作的估計與今年邊區金融貿易財政政策的基本方針》的演講,主要講四個問題。
1936年4月6日 毛澤東和彭德懷復電王以哲并轉張學良。電報說:敝方代表周恩來偕李克農依約于八日赴膚施(即延安)與張學良會商救國大計。雙方會談之問題,敝方擬定為:(一)停止一切內戰,全國軍隊不分紅白一致抗日救國問題。(二)全國紅軍集中河北,首先抵御日本帝國主義邁進問題。(三)組織國防政府、抗日聯軍具體步驟及其政綱問題。(四)聯合蘇聯及先派代表赴莫斯科問題。(五)貴我雙方訂立互不侵犯及經濟通商初步協...
近日,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印發《關于〈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工作方案〉的通知》,就開展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作出安排部署。
1929年4月5日 毛澤東在江西瑞金以中共紅四軍前委名義復信中央。復信批評中央二月來信畏懼農民勢力的發展是錯誤的,并介紹了紅軍的戰術,明確了紅軍的任務。復信指出:中央此信對客觀形勢及主觀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觀了。無產階級領導是革命的唯一關鍵,黨的無產階級基礎之建立,大區域產業支部之創造,正是目前黨在組織方面的最大任務。但農村斗爭的發展,小區域蘇維埃之建立,紅軍之創造與擴大,亦是幫助城市斗爭、促成革命潮...
1942年4月4日 朱德在軍政學院第一隊學員畢業典禮上講話,強調政治工作在軍隊中的重要性。講話還指出:政治工作人員要以身作則,不僅簡單地從政治上來動員保證,而且能夠照顧到軍隊中的物質生活。